
多年后的梦里,我依然会回到那片沙滩戈壁。风沙掠过海浪,声音在时光深处回荡。醒来时,枕边仿佛还萦绕着采访本上淡淡的墨香,还有那些在军营岁月里生了根的故事——它们如花影摇曳在时光的河边,轻声诉说着流年的缱绻,闪烁着爱的光芒,温暖着我日后所有的流年。
当兵戍边,是我儿时的梦想。那年,我过五关斩六将,终于如愿来到东海前哨。然而,眼前不见高楼大厦,只有一马平川的训练场和一排排低矮的石砌营房。蜿蜒起伏的光秃石山,广袤无垠的沙地,惊涛拍岸的大海……面对这陌生的一切,理想与现实的落差,让满腔热血在茫茫戈壁沙滩面前显得如此单薄。我在日记里写道:“这里连寂寞都有风沙。”
新兵连的日子,是在汗水和泪水中淬炼的。记得那个酷暑难耐的午后,我们在滚烫的沙石地上练匍匐前进,手肘膝盖磨破了皮。晚上,班长端着药水挨个给我们擦洗,一边擦一边说:“疼就喊出来,不丢人。”那双手粗糙得像砂纸,动作却轻柔得像母亲。
“部队是培养人的地方,是金子总会发光。”就在我咬牙坚持时,这句话照进了现实。因写作特长,我被选送到上级新闻单位学习。在那里,我吸收了新“营养”,学到了新本领。老师的话让我铭记终生:“新闻来源于生活。一定要扎根连队,扎根基层,与战士同生活、同训练、同工作,才能写出厚重、接地气而又感人的好文章。”
学成归来,我带着这份嘱托,背上行囊,深入连队、哨所、兵站。我要写战士的风采、军人的奉献、部队的辉煌。
我永远忘不了那个除夕夜。风雨交加的雷达站,上等兵小李在值勤。“想家吗?”我问。他笑了笑,从怀里掏出一个用弹壳做的小灯笼:“你看,有它在,我就心领神会慢慢释怀了。”窗外漫天风雨,窗内是这个十八岁少年用冰冷弹壳做成的温暖。
记得汽车连的老班长邓智勇,在部队险峻的盘山公路上跑了二十余年。他的驾驶室里总放着一本相册,不是家人照片,而是他救过的每一个遇险司机的合影。“这条路我熟,危难之际应该显身手。”简单一句话,道尽了军人的担当。
在边防哨所,我遇见一位即将退伍的老兵。他带我走遍站过的每一个哨位,最后在一块界碑前停下,轻轻拂去积尘:“这块碑,我擦了八年。明天,就要交给下一班兄弟了。”声音很轻,却重得让我至今难忘。
还有太多鲜活的面孔:头悬梁锥刺股探索新战术的麻参谋;献身边防三推婚期的张排长;摸爬滚打的射击标兵李班长;甘做绿叶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沈指导员;为练静脉注射在自己胳膊上扎了上百针的小刘护士;炊事班为少数民族战士专门学做家乡菜;全连官兵悄悄为患重病战友家属凑够手术费……这些故事,我用心记下,让它们在报刊上绽放军人风采。雷达站小李小灯笼里的思念,汽车连老班长相册里的担当,边防老兵界碑前的深情——这些从战位深处流淌出的文字,饱含着最真实的温度,在军营引起热烈回响。人们在这些故事里,看到了当代军人最可爱的模样。
扎根越深,花开越艳。我多次被评为“优秀通讯员”“优秀新闻工作者”,荣立三等功。感恩部队,让我这颗深埋的种子,在军营这片热土上,开出了属于自己的花。
如今回到地方,每当夜深人静,那些温暖的画面总会浮现眼前。他们教会我:最动人的故事不在远方,就在每一个平凡的坚守里;最深沉的爱,往往藏在最不经意的细节中。
花影淡淡,流年无声。军营的故事,如花绽放在心灵深处;军营里的故事,总是那么温暖,像暗夜里的繁星,永远在记忆的河床上闪烁。
感恩军营,这片让我发光的热土,是我一生最深的眷恋。在这里,我不仅学会了写作,更懂得了责任、担当与奉献,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带光的有温度的人。
来源:祁东县融媒体中心
作者:陶刚桥
编辑:胡春雷
本文为祁东新闻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