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破晓的晨光洒在熊罴岭蜿蜒的石阶上,青苔斑驳的石板路如摊开的史书,伸向云雾深处。每一步,仿佛都在丈量着从尘世通往仙境的距离,唤醒沉睡的传奇。
祁东熊罴岭古道,是“衡永官道”上的险要路段,也是连接包括永州、阳明山在内的湘南地区与南岳衡山的重要交通孔道,在军事、商贸和朝圣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。
祁东熊罴岭古道,是“衡永官道”上的险要路段,也是连接包括永州、阳明山在内的湘南地区与南岳衡山的的重要交通孔道,在军事、商贸与朝圣史上地位显赫。横亘衡永交界的这座大山,一说因熊罴出没得名;一说因山势嶒崚盘踞似熊罴得名。自三国起,这里便是衡永古道的咽喉要冲,明代严起恒曾在此设关驻防,修建邮舍、佛阁、凉亭,为往来行人提供歇脚之所。
熊罴岭的险峻,在清朝诗人宗稷辰的笔下淋漓尽致:“百折上危巅,严关势凛然。一夫能守险,半壁足雄边。”这险要地势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,见证无数烽烟:南宋绍兴二年,岳飞在此“悬羊击鼓”智破曹成;明末,何腾蛟设熊罴关抗清;1859年,石达开率太平军在此激战半月;1864年,湘军匡邦彦于此击败太平军,奠定其军中地位。近现代,护法运动、抗日烽火亦曾在此燃起。
行至山腰,古木参天,云雾缭绕。最夺人心魄的是那悬挂云端的瀑布,宛如九天垂落的素练,轰鸣震谷,水汽氤氲成虹,正是“飞流直下三千尺”的壮景。山峰开阔处,一座饱经风霜的石木古亭悄然屹立,飞檐翘角,碑文斑驳,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。
正是这险峻地势,孕育了当地民谣:“上有熊罴大岭,下有溘浪险滩,熊罴山离天三尺三,人过要低头,马过要卸鞍;溘浪滩水急礁多,鱼过要压扁,谷过要成壳。”这朴素的词句,道尽了先民行路之艰与生存之难。也正因这“苦不堪言”,才演绎出明朝户部尚书陈荐心系桑梓的动人篇章——他体恤民瘼,为民请命,终为祁阳百姓奏免漕粮重负。这份源自故乡的温情故事,脍炙人口,为山水注入了不朽的灵魂。
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。立于熊罴岭之巅,万千峰峦尽收眼底。近处山脊如巨兽隆背,嶙峋巨石泛青灰光泽;远处群山化作黛色剪影,层层叠叠延至天际。晨光如画师,为峰峦敷色——或染金粉,或抹胭脂,或浸紫霭。俯瞰脚下,衡祁古道成细线,山谷云海翻腾如乳白汪洋。山风拂过,万壑松涛齐鸣。此刻,众山渺小,往昔艰辛亦化作脚下流云。
若逢晴日拂晓,朝阳如淬火剑尖劈开晨雾,旋即化身为驾着六龙的金舆,将万道金光洒向人间。若是雨雾天气,峰顶便化作蓬莱仙岛,亭台在云纱中若隐若现,瀑布轰鸣与松涛汇成湿润交响。
最动人的是依偎在连绵山峦与山脚之间的熊罴岭村。百姓世代以山林为伴,古道为魂,繁衍生息。如今,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,勤劳的双手正描绘山村新图景。
一栋栋崭新的民居拔地而起,白墙黛瓦,如珍珠镶嵌在翠绿山坳间。修葺一新的陶家湾古院飞檐翘角,韵味悠长。户户相连的通道,纵风雨来袭,走完全程也衣裳不湿。现如今条条巷道人来人往,游客川流不息。
更令人欣慰的是,在乡村振兴的春风中,熊罴岭村"筑巢引凤"留住了人才,让承载山魂木魄的竹木工艺精品,漂洋过海,走向世界,令海外友人惊叹不已,在古道上演绎了人定胜天的现代传奇。
田野纵横,金黄油菜花随风轻摆,如少女曼舞,生机盎然,游客驻足流连。风力发电机矗立山脊,转动的旋律承载大山厚重与丰收喜悦,如雄鹰展翅,为巍峨山岭平添神韵。
此情此景,令人沉醉。更心潮澎湃的,是这翻天嬗变——昔日天堑险阻,已成引人入胜的风景;昔日“马过卸鞍”的畏途,牵引着无数探寻美的脚步,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。它不仅是百姓勤劳致富的通道,更是衡永物流交往、文化传承的枢纽,“丝绸之路”的天堂。
熊罴岭,不仅是地理高峰,更是一座见证祁东祁阳山水相依、传承发展、苦难温情的精神地标。它巍然矗立游子心中,在新时代的春风里,续写着更加动人的传奇诗篇。(作者:陶刚桥)
来源:祁东县融媒体中心
作者:陶刚桥
编辑:胡春雷
本文为祁东新闻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