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“四轮”变“两轮” 打通“最后一米”

来源:红网祁东分站 作者:胡春雷 编辑:redcloud 2019-07-16 11:25:08
—分享—

时间:2018年10月31日

作者:河洲镇人民政府  陈 成

       天气一天比一天冷,我帮扶的5户贫困户过冬的粮食、棉衣、被褥都齐全了吗?这是我这两天一直在惦记的事。昨晚睡觉前就做好计划,今天一大早进村入户去看看。

       早上出发时,我突然想起前几次都是开着自家汽车过去的,贫困对象看着我从车里出来,总是畏畏缩缩,不敢和我靠近。尤其是和我同年龄的刘石山,听到汽车发动机声音就远远躲开。哪怕是带着慰问品,这种无形的隔阂都能感觉得到。我明白贫困户也有自尊,隔着“车窗玻璃”来走访,在他们看来这是“居高作秀”,送来的东西也是“嗟来之食”。我和他们尽管面对面接触了,但彼此的心却隔离在“最后一米”外。为打通这“最后一米”,我借来一辆自行车,决心骑着自行车去13公里外的狮子塘村,和我的贫困户们好好叙叙。

作者陈成的自行车

       初冬的早晨,寒气阵阵,骑着自行车冷风穿透衣衫,让人瑟瑟发抖。爬坡时双腿如同灌了铅一样,任凭你如何咬紧牙关使劲蹬都没法让车移动一下。下坡时只听见耳边嗖嗖的响,寒风像迎面飞来的冰,砸在脸上又冷又痛。13公里的路程,接近一小时才到达。当我出现在我的帮扶对象陈大妈面前时,头发冒着热气,衣角滴着露珠,球鞋沾满泥巴。她没问我为什么没开车来,只是说了一句:我儿子上次从广州回来时也是这个模样!然后捂住嘴边大声笑了起来。我很高兴她把我和她的儿子放在一起说,因为我今天的这副模样才是她想看到的帮扶责任人形象。随后她和我聊了很多,说到她儿子在外务工时,还拉了一下我的手,比划着她儿子的手和我的手一样大。临走时,我弯着腰用嘴对着她家的压水井出水口,喝了几口生水。她站在我旁边嘀咕了一句:这个干部和我们一样。

作者陈成走访帮扶对象

       另一户帮扶对象刘大爷的家建在一个陡坡旁,自行车实在是骑不上去,我便推着车来到他家门口。他正在剥柚子,看到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远远躲开,而是主动跑过来帮我推车。他说他也有一辆自行车,比我的还重。坐下后还没等我开口说话,他便热情地递给一瓣柚子,主动地向我讲起了入冬来种了3亩地的油菜,挖了5筐红薯,菜地的白菜已开始“包心”……我听着他的话,觉得自己以前对他的认识是错误的,他并不是“不出众”,而是很善谈、也很健谈。我和他说了我当兵的经历,他立马呼应到:18岁时也想去当兵,只是他爸走得早,他妈舍不得他走远。认识他3年了,和他面对面接触不下40次,但我觉得只有今天他才真正贴近我的心,我也在这一刻才真正走进他的内心。随后,我又走访了另外3户帮扶对象,他们每一个人对我骑车来走访都表示欢迎,异口同声地赞许自己的帮扶责任人没有架子。在和他们的交谈中,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亲切和信任。

       回来的路上,我一边蹬着单车一边想:从“四个轮子”到“两个轮子”,少的不仅是轮子,更是帮扶责任人的“架子”;从“封闭”的小车到“敞开”的单车,拉近了我与困难群众的距离,使困难群众敢于大胆向我诉真情、表真心;从乘车到骑车,增加了我与贫困群众的共处时间,打通了我与困难群众联系的“最后一米”。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。”“单车走访”群众看得见、喊得应、追得上,就像妈妈在村口呼喊自己的儿子。今后,我在帮扶中一定把问题驮在“自行车”上去解决,把感情带到田间地头去培养,脚下多沾点“泥土”,与群众同频共振,把帮扶工作做细做精。(本文获祁东县“我的扶贫日记”主题征文一等奖)

 

来源:红网祁东分站

作者:胡春雷

编辑:redcloud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qdxw.com.cn/content/2019/07/16/8187579.html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祁东新闻网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