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光影铸魂 人间有情——石铿摄影作品展观后感

来源: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祁东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:王新云 编辑:曾桢 2025-11-20 15:55:14
—分享—

今年夏秋之际,石铿“光影悟道”与“钟情光影”两大摄影系列作品展,先后于祁东美术馆与市兴路艺术馆成功举办。两场展览以黑白为韵,镜头为笔,于方寸之间勾勒光影诗境,传递深邃情致,在衡阳与祁东两地文化艺术界引起广泛关注与好评,成就一段艺苑佳话。

石铿,1965年4月生于祁东,中共党员,摄影大专学历,二级高级警长。历任县公安局党委委员、政工室主任、正科级侦察员,县纪委监委驻县公安局纪检监察组组长。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、国家高级摄影师,他同时兼任省政法系统书画诗词研究会高级研究员、省公安文联理事、市摄影家协会第五至第八届副主席、县摄影家协会主席等职。这种多元身份为其艺术创作注入了独特视角与深厚底蕴。

w_微信图片_20251120114402.jpg

本次展览的人物特写作品令人过目难忘,其中《乒乓球冠军樊振东》尤为经典。这幅作品精准捕捉到这位祁东骄子那极具穿透力的眼神——犀利如电,坚定如磐。那眼神不仅是技术的凝练,更是强大心理素质的外化。透过这双眼睛,我们看到的是临危不乱的自信、逆境中的坚守,正是这般目光,让樊振东屡次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,谱写乒坛传奇。他那如刺刀般锐利的眼神,配合过硬的实力,将湖湘子弟“霸得蛮”的拼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
同样震撼人心的《心中的太阳》,取景于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。作品巧妙运用投影叠印技法,将历史人物像与当代战士的胸膛并置,构成精妙的时空蒙太奇。画面中孩童仰首凝望的视线,犹如精神传递的视觉箭头,贯穿三代人的意象,使革命精神的血脉相承在光影交错间得到永恒昭示。

身为二级高级警长与国家高级摄影师,石铿老师的双重身份赋予其作品鲜明的警视视角与纪实深度。《正与邪》便是典型代表。该作精于景深控制,通过虚实对比强化叙事张力:警察形象高大挺拔、目光如炬,占据视觉中心;罪犯则身形低矮、面目模糊,退居景深之外。这一高一矮、一实一虚的强烈对照,隐喻着人间正道与法网恢恢,昭昭天理尽在光影定格之间。

w_微信图片_20251120114345.jpg

从警界到田间,《喜丰收》展现了艺术家对土地与人民的深情。作为“中国黄花菜”地理标志核心产区,盛夏的祁东田间迎来一年中最饱满的时节。画面中,菜农俯身于繁茂的花丛间,一双粗砺而稳健的手,游走于参差摇曳的花茎中,将大地慷慨的馈赠一一采入掌心。那被花汁浸染成灿金色的指尖,与阳光下盛放的黄花彼此辉映,无声诉说着人与土地之间那份深厚而绵长的情谊。 在这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的年代,一张洋溢着满足与期盼的笑脸,不仅定格了丰收的动人瞬间,更升华为“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”这一朴素农谚的生动写照。它折射出新时代农村的蓬勃气象,也映照着农人心中那份对天地的感念与对生活的笃信。一幅看似简单的画面,不仅捕捉了新时代农民的收获喜悦,勾勒出政通人和的时代图景,也见证了摄影者扎根生活、敏于观察的珍贵收获。

《抬头看与低头看》则呈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微妙对话。作品隐去戏台真容,在渔鼓铿锵之际,台下观众呈现鲜明对比:银发群体凝神仰望戏台,而年轻一代则垂首俯视方寸屏幕。传统艺苑的热烈笙歌与数字终端的冰冷幽光,在明暗交错间形成沉默对话,引发人们对文化传承与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。谭志刚先生曾以“观夫摄得阁主,左手执剑卫民,右手持镜问道”相赞,此言极贴切。

除人物摄影外,石铿的风景作品同样气象万千。摄于江西三清山的《水墨奇山》云缠雾绕,意境空灵;在四川雅安捕捉的《仙驼观海》细节精微,纤毫毕现;摄于白鹤铺街道的《山乡雨后》更以精准曝光凝住丁达尔效应,雾霭中光轨垂落,宛若天梯,令自然顿生神性。
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幅吹箫图的并置展示:《寒夜箫声》意境清远,枯枝斜出似将月轮分割,构图清冷峭拔;《君子好逑》则情致缠绵,柔焦纱帘轻笼箫管,如音律袅袅不绝。这一冷一暖、一寂一缠绵的对比展示,情感张力不言自明,足见作者构思之精、用心之深。

“百五十帧素影悬壁,四十载心血凝霜。”石铿摄影展佳作云集,令人应接不暇。细细品览,帧帧皆可成文——或为历史之鲜活切片,或作岁月之无声见证,更似与永恒一场精心安排的邂逅。

此次两地联展既是对石铿老师四十载艺术耕耘的成果巡礼,也是祁东与衡阳摄影界的一大盛事。祁东籍摄影家颜志雄先生曾由衷赞叹:“石铿先生的世界,与他镜头所构建的世界,同为一处美好的世界。”我们衷心祝愿石铿老师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,继续攀登新高,再创光影辉煌。

来源: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祁东县融媒体中心

作者:王新云

编辑:曾桢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qdxw.com.cn/content/646955/64/15445266.html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祁东新闻网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