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祁东红薯粉:网红直播非遗赋能 乡村振兴强大引擎

来源:祁东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:彭振峰 编辑:田玲 2025-11-27 09:57:25
—分享—


w_DSC03803.jpg

祁东县融媒体中心11月27日讯(记者 肖渌璋 彭振峰 田玲)当古法蒸粉技艺邂逅直播电商,一根承载着祁东乡土记忆的红薯粉,正从田间地头走向全国市场,书写着传统美食 “出圈”与乡村振兴共振的动人篇章。本地网红“月下珍珠”(陈萍)以传承百年的古法蒸粉技艺为根,借互联网营销之力为翼,不仅让家乡味道飘香全国,更以免费加工、带动就业等暖心举措,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。

w_DSC03857.jpg

25日,走进“月下珍珠”陈萍的手工坊,氤氲的热气与浓郁的薯香扑面而来,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“粉艺秀”正酣畅上演。她将一盆盆乳白细腻的淀粉浆,沿着蒸盘边缘匀速浇下,浆体如绸缎般铺展。随着蒸锅隆隆作响,水汽裹挟着红薯的清甜扑面而来,她眼疾手快,用竹铲轻挑边缘,一张晶莹剔透、弹性十足的粉皮便完整揭起,稳稳落在簸箕上。一旁的工人随即将粉皮轻柔扯薄直至铺满簸箕,送入冷库降温定型,以防粘连。待粉皮冷却后,机器精准切条,化作缕缕淡褐色的粉条,在竹架上沐浴阳光。从蒸汽缭绕的传统蒸制到精准高效的机械切条,一幅匠心与创新交织的生产画卷徐徐展开。

w_IMG_20251125_142637_749.jpg

这充满烟火气的匠心场景,也常通过直播镜头实时传递至千家万户。“很多朋友都从来没有见到过红薯粉是怎么做出来的,所以真正了解红薯粉的人其实并不多。”在蒸腾的雾气中,陈萍对着镜头娓娓道来,“现在我做的这个红薯粉是我们家乡的产业,也是南方最具代表性的非遗古法蒸粉。”这场沉浸式的直播不仅揭开了古法蒸粉的神秘面纱,也传递着陈萍对传统手艺的深厚情感。这份情怀源自她的外婆:“外婆曾经为乡亲们加工粉条,我亲眼见证了他们从红薯到粉条的艰辛过程。如今我有能力从事粉条加工和直播销售,就想免费为乡亲们提供服务。”如今,她通过抖音、微信视频号、快手、淘宝等平台,让这项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。

这份“有能力”的爱也正实实在在惠及着乡邻。双桥镇上湖村村民彭满秀便是受益者之一,“我以前在祁东县城做(红薯粉),要一块五一斤,知道这里免费做后,我今天弄了两百斤过来,能省几百块钱,带回去直接晒就行,又省钱又省工。”对于老人们而言,这不仅是经济上的减负,更是情感上的慰藉。

据了解,自去年起,陈萍开始为全县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将红薯淀粉加工成粉的服务,并计划于明年还将为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赠送红薯粉,让温暖持续传递。

借助直播电商,陈萍的红薯粉实现了从地方特产到网红美食的华丽转身。“去年我们卖了五六百万,今年争取做到一千万。”陈萍分享着电商带来的惊喜。纯手工、无添加的制作工艺通过视频传播,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。

w_8Q3A0879.jpg

w_DSC04093.jpg

“我们做的这个红薯粉跟北方很多手工粉是不一样的,这个是用蒸汽把纯淀粉加水混成的粉浆蒸熟的,所以就不需要添加明矾,这也是很多手工粉无法做得到的,”她强调道,“我希望通过直播去宣传家乡的这种传统美食文化,让大家能够知道红薯粉条是可以吃得很健康的,是不用添加剂的。”这种独特的健康工艺,加上直播的直观展示,让这道传统美食香飘万里。

一根小小的红薯粉,正成为祁东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。厚南村村民刘花香在工坊工作两年,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:“工资待遇一切都蛮好,天天有事做,我工资三千多一个月,既能照顾孙子,又不耽误家务。”

从深藏闺中的非遗技艺,到直播间炙手可热的网红产品;从肩挑背扛的艰辛劳作,到家门口就业的幸福产业。“月下珍珠”陈萍和她的红薯粉,巧妙串联起传统与现代、线上与线下、技艺与乡情,以独特的“暖实力”激活乡村内生动力,成为推动祁东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。

近年来,我县电商产业欣欣向荣,稳居全市先进行列,今年1-10月,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26.73亿元,农产品销售额突破4亿元。如今,以祁东红薯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,正借着电商东风走出大山、香飘全国,成为驱动乡村产业振兴、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劲引擎,书写着祁东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。

来源:祁东县融媒体中心

作者:彭振峰

编辑:田玲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qdxw.com.cn/content/646955/61/15460921.html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祁东新闻网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