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永昌之地祁东县

来源:祁东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:徐文成 编辑:胡春雷 2025-03-23 16:59:06
—分享—

《美丽县城放眼量》2022年8 月 石铿 摄.jpg

祁东县位于湖南省衡邵盆地西南边缘,湘江中游北岸。东接衡南、常宁,南连祁阳、冷水滩,西邻东安、邵阳,北抵邵东、衡阳。其区位优势独特,扼衡阳市西南门户,湘桂铁路、衡柳高铁贯穿东西,有“湘桂咽喉”之称。是中国黄花菜之乡,湖南省唯一的中国曲艺之乡。

首部《祁东县志》对祁东的历史沿革作了较为详尽系统的记述:“祁东析自祁阳。祁阳从黄帝到颛顼氏属内地偏荒,自帝喾迄唐、虞、夏、商、周均属荆州。春秋属楚国,战国属楚黔中地,秦属长沙郡,西汉属泉陵侯国,东汉属泉陵县,三国初属蜀地,刘备死后地归吴。吴孙皓元兴元年至天纪四年间(264—280),从泉陵析出永昌、祁阳二县,永昌县治设今祁东县砖塘,祁阳县治设今祁东县金兰桥,经两晋、南北朝不改。隋文帝开皇九年(589),改泉陵为零陵,将永昌、祁阳并入零陵县。唐太宗贞观四年(630),复置祁阳县,原永昌县地归并祁阳,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年,均沿袭不变。”

追溯祁阳、永昌、祁东之历史沿革,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典籍来看,脉络极其清晰。清康熙十九年《祁阳县志》载:“汉武帝元鼎六年(前111),析长沙置零陵郡,总县十。祁为泉陵之境,未名县。旧志列祁阳于汉元鼎年所置十县之内,未确。”永昌、祁阳之名,三国之前,并无明确记载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及《后汉书·郡国志》均述及泉陵,未见永昌、祁阳二县。《三国疆域志》始有明确记述:“零陵郡,汉置,吴领县十。……祁阳,吴分泉陵立,今县;……永昌,吴分泉陵置,今祁阳县地;……”《舆地广记》记述更为详尽:“祁阳,中,吴分泉陵置,属零陵郡,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因之。隋省入零陵县。唐武德四年复置,属永州;亦吴永昌县地,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属零陵郡,隋省入零陵县,后分入祁阳。”永昌置县,从三国吴到隋,存在历史仅300余年。这一段时期的史书《晋书·地理志》《东晋疆域志》《宋书·州郡志》《南齐书·州郡志》《梁·疆域志》《陈疆域志》等均有类似记述:“祁阳,今县;永昌,今祁阳县地。”

祁阳的政区沿革特性在《明一统志》中得到了体现:“隋改泉陵为零陵县,以应阳、永昌、祁阳三县省入,属永州。唐、宋、元仍旧,明因之。祁阳,本汉泉陵县地,三国吴析置祁阳县,晋以后不改。隋初省入零陵县。唐复置,宋、元皆仍旧,明因之。”这种沿袭,迄清朝、中华民国未改。

1949年10月23日,奉湖南省军区、湖南临时省政府电令,祁阳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。1950年5月取消民国时期的乡、保、甲建制,行政区划调整为10区、168乡(镇)。1952年4月25日,将原祁阳县七、八、九、十区的全部及第五区、第六区的大部划出,建立祁东县,属零陵专区。1952年10月起属湘南行署,1954年7月起属衡阳地区,1983年6月起属衡阳市。

从地名来历来看,祁阳得名有两种说法。 一说以祁山命名。明洪武《永州府志》载:“祁山,在祁阳县北一十五里永兴乡。其山高峻,县居此山之南,故名。”清康熙十九年《祁阳县志》卷之一载:“及吴主晧分零陵南郡为始安(桂林),北郡为邵阳,零陵郡统县十一,始置祁阳,次于郡之首善。其城居祁山之南,故名。”清光绪《湖南通志·地理志》亦载:“祁山,在县北十五里,县因以名。”现在来分析,祁阳置县,是在三国吴孙晧年间,县治设金兰桥,按地域方位应在祁山之东北方向,依古时“山南为阳,山北为阴”来命名,应为“祁阴”,故以祁山命名的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。上述志书记载祁阳得名缘由,均以唐代复置后的祁阳县城之方位来考证,如此一来,存在认知上的谬误了。另一说以祁水命名,应该更为合理。清康熙十九年《祁阳县志》卷之一《沿更》又载:“但其初郡县始建,犹未有名称。在汉为零陵郡境,又为零陵之泉陵县地。罗含《湘中记》载十五水,皆流入湘江,而祁水在其内。祁之名殆始于此。” 从地域方位来看,金兰桥在祁水之北向偏东,倒是符合“山南水北谓之阳”的命名习惯。

祁东建县,得名亦有两种说法。一说祁东与祁阳分治,因大部分土地位于祁阳之东,故名祁东。另一说祁东县城设洪桥,位于祁山之东,因以得名。两种说法均有据可依,无可辩驳。

图片4321341.jpg

至于永昌,当年何以县名,史籍中并无明说。孙皓主政孙吴,其时渐趋没落,新设永昌县,或有祈求长治久安,世代荣昌之意。唐元稹《人道短》诗云:“尧舜有圣德,天不能遣,寿命永昌。”其意为“长久”。“永昌”之寓意,现在多为“永远兴旺,繁荣昌盛”,体现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祈愿。

祁阳县城(浯溪)东原有文昌书院(今文昌塔旁),明隆庆年间,由祁阳县进士邓球等倡建,后废。清康熙七年(1668),知县王颐重建。乾隆十二年(1747),阁邑重修。十七年,知县李映岱重修。道光二十年(1840),知县易学超将书院迁建于高冈,更名为“永昌书院”。文昌最初是天上六星的总称,后来被视为掌管文人学子命运之星,特别是在风水学中,象征智慧和学业进步。中国很多地方建有文昌塔和文昌书院,但祁阳文昌书院最后却更名为“永昌书院”,应与古永昌县不无关系。

图片231231.jpg

清嘉庆《一统志》载:“废永昌在祁阳县北六十里,今砖塘其故址也。”1962年出版的《湖南省志》载:“祁东县汉时属泉陵县地。三国时,吴分泉陵县置永昌县,县治在今祁东砖塘。”永昌故城遗址位于今砖塘镇烟合岭,北东二面的土城墙基残存,北面土城墙基长180米,东面土城墙基被公路截为南北二段,北段长75米,南段长65米,土城墙基最宽处10米,沿墙基有瓦砾散布。西南二面的土城墙基被民间建房所毁。祁水绕城北、西、南三面流过,护城河依稀可辨。城内古陶碎片和古时的残砖碎瓦随处可见。古城东450米处有汉墓,有些已被建房损坏,时有汉砖出土。砖塘镇地名亦由此得来。

21世纪初,祁东县在祁丰启动新区开发,首先建成市府路,连接祁丰大道和县政府前玉合广场,后改为永昌大道,取“永远繁荣昌盛”之意,既有历史文化底蕴,又能寄托美好寓意。2013年12月,衡柳高铁建成营运,随后建设祁东站前广场,广场中轴线设置四个大水池,水中分别嵌入“永昌祁东”四个篆体大字,每个字占地676平方米。高空俯瞰,每个大字与周边的大树绿茵相映成趣,彰显恢宏大气。2014年11月,进行区划调整,撤洪桥镇、白鹤铺镇,设洪桥、玉合、永昌、白鹤4个街道,其中永昌街道因三国时期祁东曾设永昌县治得名。2015年,全县并村改革,砖塘镇成家岭和长滩桥合并为一村,经两村村民一致同意,命名为永昌村,也算是为古永昌县治所在地保留了一个历史名称。(徐文成)

来源:祁东县融媒体中心

作者:徐文成

编辑:胡春雷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qdxw.com.cn/content/646947/67/14807677.html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祁东新闻网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