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东县融媒体中心9月8日讯(记者:胡春雷 通讯员:欧星颖)在祁东县白鹤街道荷花新村,75岁的张国玉用30多年的光阴,书写了一段超越血缘的母爱传奇。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,用自己的坚韧与温情,精心照料着5个继养子女,在岁月的磨砺中,诠释着 “母亲” 二字的深刻内涵。
1989年,张国玉嫁进荷花新村唐明华的家,迎接她的是丈夫前妻留下的四个孩子,最大的不过13岁,其中长子唐玉云还患有智力残疾。面对这个充满挑战的家庭,她没有丝毫退缩。更令人感动的是,她当时还带着一个三岁的养女,是她在河边捡到的弃婴,捡到时仅几个月大。旁人纷纷劝她别带着这个“拖油瓶”,既会招来闲话,又会加重生活负担,可张国玉态度坚决:“既然捡到了,就是我的孩子,我一定要把她养大成人。”
婚后,生活的重担如潮水般向她涌来。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,张国玉不得不外出做保姆,每日早出晚归。但无论多疲惫,她心中始终牵挂着这五个与她没有血缘的子女,尤其是患有智力障碍的唐玉云。记得唐玉云有一次走失时,张国玉心急如焚,整个人仿佛失了魂。她在村里四处打听,又赶忙发动亲戚邻居帮忙寻找。整整一天,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煎熬中度过。当在邻村田埂上发现蜷缩的身影,她冲上去紧紧搂住孩子,泪水夺眶而出,没有一句责备,反而满是自责:“是妈没看好你……”从那以后,无论工作多忙,她都努力协调时间,给予孩子们更多的陪伴与呵护。
然而,命运似乎总爱考验这位坚强的母亲。2000年左右,16岁的养女在打工时受刺激突发精神疾病。这个噩耗如晴天霹雳,让张国玉几乎崩溃。但她很快调整心态,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:“我倒下了,孩子们怎么办?” 她带着养女四处奔波求医,不辞辛劳,对养女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。
2007年,丈夫唐明华因肝硬化去世,更让这个家雪上加霜。为治病欠下的债务、五个孩子的未来、两个残疾子女的终身照料,全压在张国玉单薄的肩上。面对生活的重创,她没有选择逃避,而是毅然扛起照顾家庭和偿还债务的双重重担。
“我苦点累点没什么,不能苦了孩子。”这句朴实的话支撑她熬过无数黑夜。她清晨种菜赶集,中午赶回家做饭喂药,深夜缝补孩子们磨破的衣裳。当唐玉云把热粥蹭到衣服上,她只是笑着擦净;当养女发病摔碎碗碟,她默默打扫再煮新饭。
岁月不饶人,如今的张国玉已75岁高龄。多年的辛苦操劳,让她积劳成疾,患上了风湿、高血压和冠心病,再也无法从事体力劳动,只能依靠低保维持生活。即便如此,她依然忍着病痛照料唐玉云和养女这两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。在她心中,孩子们的安危冷暖,永远是最重要的。
荷花新村的乡亲们提起张国玉总感叹:“亲生骨肉都难这样!”三十六年光阴,她用超越血缘的坚韧母爱,在命运风暴里为五个孩子筑起最温暖的港湾,也为“母亲”这个称谓赋予了最温暖、最动人的注脚。
来源:祁东县融媒体中心
作者:欧星颖 春雷
编辑:胡春雷
本文为祁东新闻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