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“黑土军魂”抗联英烈之歌

来源: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祁东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:何晓晓 编辑:周云云 2025-08-29 11:26:32
—分享—

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东北,朔风卷雪,冰封千里。黑土地上,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以钢铁意志抗击日本侵略者。他们用热血融化严寒,用牺牲铸就英魂,留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“黑土军魂”之歌。

杨靖宇,是这曲壮歌中最嘹亮的音符。1940 年 2 月,这位东北抗联精神的象征,在日军层层追捕与封锁中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。当敌人剖开他的腹部,只见胃肠中没有一粒粮食,只有未消化的棉絮、枯草与树皮 —— 这是一位民族英雄最后的 “食粮”。侵略者为之震惊,竟为他举行安葬仪式,殊不知,这恰成了对英雄不屈精神的最好注脚。

这位勇冠三军的战将,亦是文韬武略的诗人。1938 年 5 月老岭会议期间,他挥笔写下《中朝民族联合抗日歌》:“山河欲裂,万里隆隆,大炮的响声,帝国主义宰割弱小民族的象征……” 字字泣血,句句铿锵,喷薄的爱国情怀赋予他无畏斗志,更点燃了万千抗联战士的热血。

抗联的歌声,从来都是战斗的号角。《杨司令数头台》唱遍山野:“夜黑头,满天星,满天星星数不清。东边道,出英雄,英雄好比满天星,杨司令数第一名。” 歌声里,是军民对英雄的赤诚敬仰。《万众一心保家园》的旋律在雪山回荡:“道道沟,座座山,有沟有山有抗联,要问抗联有多少,千千万,万万千。” 简单的歌词,道尽抗联与山河同在的坚韧。

李兆麟,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,九一八事变后毅然奔赴前线。1938 年 11 月,他率部踏入百里无人烟的雪原,小兴安岭的严寒冻裂了战士的手脚,胡须眉毛凝结成冰碴。断粮时,他们剁碎皮带煮着吃,烤发霉的马皮果腹,偶然在树洞里摸到几个冻萝卜,切成薄片熬成稀汤,便是难得的热食。绝境中,《露营之歌》应运而生:“朔风怒吼,大雪飞扬,征马踟蹰,冷气侵入夜难眠。火烤胸前暖,风吹背后寒……” 这歌声,是艰苦卓绝的绝唱,唱出了铁骨柔肠,更唱出了不灭的信念。

哈尔滨尚志大街,静静承载着赵尚志的传奇。这位北满抗日名将 1925 年入党,一生矢志不渝。虽因坚持原则两次被错误开除党籍,对党的忠诚从未动摇。1940 年,他再次被错误地 “永远开除党籍”,申辩书中,他泣血写道:“党籍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生命…… 我郑重恳求恢复我的党籍。我一天也不能离开党,希望党组织一天也不要放弃对我的领导。” 这份赤诚,比零下四十度的冻冰更坚硬。1942 年 2 月 12 日,他在战斗中负伤被俘,壮烈殉国,用生命践行了对党的誓言。1982 年,历史终还他公正,中共黑龙江省委恢复其党籍。如今,尚志大街上,常有老人领着孩童唱:“尚志将军有能耐,不怕困难领大兵……” 英雄从未远去。

赵一曼,这位抗联女杰,以柔弱之躯彰显钢铁意志。戎马倥偬间,她写下《滨江述怀》:“誓志为人不为家,涉江渡海走天涯。男儿岂是全都好,女子缘何分外差……” 字字掷地有声。1936 年 8 月,她在珠河县小北门英勇就义,留给幼子的遗书字字泣血,成为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永恒见证。郭沫若曾赞:“蜀中巾帼富英雄,石柱犹存良玉踪。四海今歌赵一曼,万民永怀女先锋。”

抗联的歌声从未远去,英雄的精神永世长存。那些激昂的诗词,那些顶天立地的名字,早已镌刻在民族记忆的丰碑上,与日月同辉,伴山河永恒。

来源: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祁东县融媒体中心

作者:何晓晓

编辑:周云云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qdxw.com.cn/content/646942/63/15236470.html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祁东新闻网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