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东县融媒体中心9月18日讯(记者:谭琼、周俊霖)凤歧坪乡嘉达村地处我县西部边陲,位于衡邵干旱走廊核心区,是省级贫困村。全村448户1736人,其中贫困户165户568人。为改变该村贫穷面貌,特别是村民“用水难”的问题,乡党委政府、村“两委”、驻村扶贫工作队与牵头单位县税务局等相关部门上下联动,积极寻策,摸准模实致贫原因,齐心协力解决该村用水、教育扶贫、产业发展等问题,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极大的成果。
积极寻策解村民“用水难”
嘉达村地处山区,特殊的喀斯特地貌造成当地严重缺水。该村村民罗远芳告诉记者,由于村里严重缺水,让全村的老百姓都“望水兴叹”。为了生活,他们要徒步踏着茅草路,翻山越岭,跑去1公里以外的瓜冲龙坑、黄泥塘村去挑水,最远要赶去步云桥镇桥石村去挑水。谈起挑水情景,罗远芳感慨地说,以前路不好走,挑水的路上经常摔跤,一来二去,至少要花半天时间才能将水挑回来,而且身上摔的遍体鳞伤是常事,水挑回来还得精打细算地用,给村民带来极大的麻烦。
水是生命之源,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喝上干净水、放心水,是兑现“两不愁三保障”的重要指标。为解决“用水难”的问题,近年来,在乡党委政府、村“两委”、驻村扶贫工作队与牵头单位县税务局等相关部门摸清底子,想尽法子,将供水管道一一铺设到村民家中,曾经望水兴叹的贫困村,终于不用为用水发愁了。
“过去,用水难一直是制约村域经济发展的瓶颈。如今,我们村里有了自己的取水源,通过净化设备处理,全村的老百姓都能用上干净、放心的自来水,脱贫攻坚工作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。”该村村支部书记吴孔华说。
在镇村干部的积极努力下,三年来,全村共修建骨干山塘5口,新建蓄水池8座,新建自来水净化设备一套,蓄水量达100多立方米,真正解决了老百姓“用水难”的问题。
扶智教育让孩子不再“升学难”
作为贫困村,让村里的孩子都能上学,做好扶贫先扶智工作,一直是摆在镇村干部与驻村扶贫工作队员面前的重点问题。
“再穷也不能穷教育,再苦也不能苦孩子。”嘉达村第一书记、驻村扶贫工作队长肖高锦等村干部摸清底子,根据村里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实际情况,分学段、分类别制订帮扶措施,主动跟牵头单位县税务局领导汇报争取助学金,同时积极向县民政局、县共青团工委、县工商联协会等单位申请道8000到20000元不等的资助。从2017年到2019年,全村高考升学率一年比一年高,通过各单位资助,村里孩子奋发图强,掀起了高考争霸的学习热潮。
该村17岁小伙罗海军就是享受教育扶贫的一员。他的家庭是一个普通的贫困家庭,姐姐罗压艳长期在外打工,父母亲一直在家务农,日子过的十分清苦。“我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。”罗海军心中树立了坚定的信念,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,让贫苦的家庭变得更好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罗海军在逆境中发奋读书,在今年的高考中以572分的优异成绩,考上了南华大学,圆了自己的大学梦。
据村主任李春明介绍,由于村里扶贫教育落实的好,贫困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,每年村里都会有孩子考上本科学校,激励了更多的孩子在关爱和逆境中成长,形成了家长重教育、孩子爱学习的良好氛围,扶智教育成效明显,全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观。
产业发展让老百姓不再“就业难”
“巩固提升脱贫成果,产业要先行。”为了让老百姓摆脱“靠天吃饭”的困扰,如何让老百姓稳定增收,该村村“两委”一直在思考、谋划和布局。
嘉达村地处山区,得天独厚的土壤与气候条件,极易适合红薯、黄花菜、油茶种植。近年来,该村因地制宜,鼓励老百姓种红薯干,鲜红薯,做足宣传工作,让每个村干部充当宣传员、战斗员与销售员,同时借助网络渠道,线上线下销售,老百姓收入得到了极大的改观。
与此同时,该村大力发展油茶产业,种植油茶224亩。成立了村龙头企业同心种养殖专业合作社,扩资建立养殖牛、羊立体养殖场,申建扶贫车间,提供贫困户劳力就业岗位16个,就业老百姓人均收入上万元,实现了全村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。
“必须要让贫困户对象与非贫困户对象都要同样享受扶贫成果,确保公开、公平、公正。”县委副书记周志敏多次深入嘉达村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,积极帮助村里寻良策,找良方,解难题。他要求相关部门,要落实好每项结对帮扶政策,让每一户老百姓都能共享扶贫成果,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。
在县委、县政府的领导下,在乡党委、牵头单位县税务局、成员单位县交警大队的大力帮扶下,三年来该村完成了易地搬迁32户111人,新建村级综合服务平台,5.8公里通村公路硬化,2.4公里通村公路提质改造,60千瓦光伏发电站建立,安装太阳能路灯88盏,村容村貌与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观。
来源:祁东县融媒体中心
作者:周俊霖、谭琼
编辑:胡春雷
本文为祁东新闻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