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扶贫印记|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:四明山祁水源村

来源:祁东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:邹忠延 匡琦 编辑:屈波 2020-09-02 11:42:11
—分享—

副标题:外出村民纷纷回乡,昔日贫困村幸福蜕变

w_微信图片_20200902105621.jpg

祁东县融媒体中心9月2日讯(记者:邹忠延、匡琦) 座落在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的祁水源村交通闭塞,自然条件匮乏,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山村。近年来,全村在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带领下,村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,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村民收入不断增加,昔日在外务工的村民们纷纷返乡建房、创业,过上了幸福生活。

今年55岁的肖检云是祁水源村村民,之前一直在广东打工,直到去年回乡,花费30万元在家乡建起了新房。

“这几年家乡变化太大了,路通电通水通网络通,什么都通了,放在之前,可是想都不敢想啊”, 肖检云说,“现在家乡条件好了,我回来建一个房子,老了有一个归身之所,终归还是家乡好啊”。

w_微信图片_20200902105854.jpg

过去,祁水源村是一个无水泥路、无电灯、无自来水、无移动网络、无集体经济的“五无村”,老百姓连水、电都用不上。如今,这里旧貌换新颜。走进祁水源村,当年的“羊肠小道”变成了笔直宽敞的“小高速”,老百姓自建房拔地而起,错落有致,青山环抱之间,祁水源村更显勃勃生机。

曾超也是祁水源村返乡的一员。但与肖师傅不同的是,他是一名返乡创业青年。原来,他和许多农村青年一样,外出经营房地产生意。后来,眼看家乡条件越来越好,他便回乡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养殖业。在他的养殖基地,有孔雀、黄牛、石蛙、鸡等多个品种,养殖业每年为他带来了二十余万元的收益,同时还带动了附近十余户村民增收。

曾超的基地养有100多只孔雀,他告诉记者,在他的带领下,周边村民已经有几户也在养殖孔雀,一年可以增收几万元。

w_微信图片_20200902105858.jpg

近两年,回乡创业的还有祁水源村扶贫车间负责人王丙生。他2016年回乡创办了家庭式扶贫车间,养殖了70多头猪,雇请了10多个贫困户做工。王丙生说,“扶贫车间一年可为贫困户增收一万多元,其中有两户学到技术后,自己回家创业,最少每年增收一万多元,最多的有三四万元”。

祁水源村山高坡陡、耕作难度大,且日照时间短,亩产量低。全村基础设施薄弱、经济发展滞后,大部分村民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,其中尖毛组整组22户都在外务工。2017年以来,县委政法委驻祁水源村第一书记李湘寨带领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,围绕“水、电、路、视、讯”等基础设施建设,以美丽祁水源村为目标,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,发展村集体经济。在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下,李湘寨多方筹集资金1700万余元,为村上修复水渠3500米,全村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和安全饮水工程,实施危房改造55户,易地搬迁31户,改造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和修建村级文化广场1000平方米,安装体育器材一套,硬化道路8500米,安装路灯120余盏,修建通讯基站一座,改变了村民看不上电视,打不通电话的历史,修建了光伏发电站,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祁水源村为增强自身“造血”功能,大力发展特色种植、养殖产业,发展油茶种植136亩,养鸡20000只,各种产业合作社实现了贫困户全覆盖,通过村经济合作社将农民有序、合理地组织起来,提高经营组织水平,形成规模优势,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,村民收入也大幅增加。

在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下,祁水源村实现了年人均增收4000余元,达到人均纯收入8000余元,整村全部脱贫。昔日的贫困村蜕变成了幸福家园,在外务工的村民陆续回乡。四年来,共有73户村民回乡建房,6户村民回乡创业,乡亲们在家乡安居乐业,过上了幸福生活,乡村振兴目标也在逐步实现。

来源:祁东县融媒体中心

作者:邹忠延 匡琦

编辑:屈波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qdxw.com.cn/content/2020/09/02/8270101.html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祁东新闻网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