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东县融媒体中心9月12日讯(通讯员:周前进)去年夏天的一个夜晚,我带孩子到无限体育馆打篮球,不经意间,一群打气排球的人吸引了我的目光。平日里常打硬排的我,对这种轻盈飞舞的球产生了兴趣。我拿起一个气排球试了试——它很轻,击球时手感柔和,仿佛与人在空中低语。起初因为我用力过猛,球总是失控下网或飞出界外。但正是这种“不听话”,让我萌生了想要驯服它的念头。
回家后,我翻阅视频,从发球、垫球到传球、扣球,一个动作接一个动作反复琢磨。慢慢地,我从陌生到熟悉,从了解到热爱,气排球悄然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。
九月,我调至双桥中心小学任校长。初来乍到,如何与老师们建立信任、凝聚共识,成为我思考的问题。忽然间,气排球这个念头再次闪现——在我们这所尚未开展这项运动的农村学校,它或许正是一个契机。令我欣喜的是,提议一经提出,就得到了老师们的积极响应。
我们将全校教师分成四个小组,每天放学后,球场便成了我们共同的“课堂”。从最基础的托球、发球开始,大家彼此鼓励、互相指正。我不仅教他们动作,也更愿意倾听他们的想法。渐渐地,有老师开玩笑地把上手发球称为“校长球”,说这动作“帅”。而我更珍惜的是,在一次次托举与奔跑之间,我们之间不再只是同事,更是战友、是伙伴。
元旦时节,我们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教职工气排球比赛。赛场上没有了课堂上的严肃,只有欢笑声、助威声和球击手臂的清脆声响。通过这场比赛,我看到了老师们另一面的活力与激情,也感受到了集体的温度。更让我感动的是,孩子们被我们的热情感染,课余时间也自发组织起来,对着墙壁练习垫球,三五成群地尝试发球。
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,我决定组建校队。没有专业场地,我们就用篮球场;没有系统训练,我们就从零开始。孩子们学得极快,他们不怕苦不怕累,每一次跌倒又爬起,每一声“再来一次”都让我动容。今年我们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县小学生气排球比赛——这群农村娃,在面对城区强队时毫不怯场,顽强拼搏,最终夺得了第四名!站在场边的我,忍不住热泪盈眶。这不仅是一张奖状,更是他们用汗水书写的自信。之后,我又带领教师队伍走出去,与官家嘴中心小学、楚源小学举行友谊赛。球网两侧,不再只是对手,更成了彼此学习和交流的窗口。这个暑假,我们把训练的脚步从校园延伸至更远的地方:中学球场、化工厂旧址、清风球馆……每一处都留下了我们专注的身影和畅快的笑声。
如今,我们正在全校推广气排球运动,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这项带来快乐与自信的运动。我们将不断完善训练体系,积极申报“小学生气排球培养基地”,让气排球成为我们学校的一张特色名片,让更多的孩子能够通过这项运动锻炼身体、磨练意志、拥抱团队精神。
气排球虽轻,却承载了厚重的意义。它让我们看到:教育,不只在课堂中发生,更在每一次起跳、每一次击掌、每一次团结协作中悄悄结果。它像一缕清风,吹散了人与人之间的陌生;像一道光芒,照亮了农村孩子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可能。
而我们,正是这光芒中——那群传递热忱、点亮希望的人。
来源:祁东县融媒体中心
作者:周前进
编辑:王琦
本文为祁东新闻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