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澄清天宇阔,极目靖氛烟。"我的家乡在祁东县熊罴岭下,一条源于祁山丛林的小溪,蜿蜒曲折穿村而过,清澈得能看见水底的卵石。那时村里没通电,夜晚全靠煤油灯照明。灯光昏黄,油质差时,灯芯会 "叽叽喳喳" 地响,光影跳得刺眼。这煤油是用鸡蛋、柴火换来的,金贵得很,只在做家务或孩子念书时才舍得点,多数时候,日子就在 "摸黑" 里过。
盛夏入夜,谁也不愿闷在蒸笼似的屋里。人们早早搬来竹椅、凉床、木凳,在村口的禾堂坪占好位置。男人们酒酣饭饱,叼着旱烟从堂屋出来,南风一吹,田间劳作的乏累散了大半。往凉沁沁的竹椅上一躺,想起曾背着生产队耳目,偷偷去街上卖菜、卖蛋、卖柴火的往事,便在月光下笑出声,摇头晃脑吟起祁东渔鼓调《薛刚反唐》,自我陶醉得很。
家庭主妇们忙完家务,解下粗布围裙,梳洗干净才来。三个女人一台戏,东家长西家短地聊,偶尔和男人们打句俏皮话,热闹里藏着几分烟火气。老太太们佝偻着背,摇着蒲扇蹒跚走来,絮絮叨叨说着日子里的冷暖,话里是大半辈子的光阴。孩子们光着屁股穿开裆裤,在禾堂坪上追着跑,笑声像撒了把碎银,叮叮当当撒在夜色里。
人渐渐多了,窃窃私语、浅浅轻笑、说长道短、拍打蚊子、孩童嬉闹,再混着田埂里此起彼伏的蛙鸣,成了乡村夏夜独有的交响曲。偶尔一声大人的呵斥,不是哪个孩子闯了祸,便是催促没做完作业的娃回去,陪着那盏跳得人眼晕的煤油灯温书。
有月亮的夜晚最是美妙。皎洁月光洒下来,树影在地上轻轻摇晃,枝梢漏下的柔光暖融融的。孩子们得了这份光亮,更能撒欢儿 "打仗"" 藏猫猫 "。田埂边、叶尖上、水泽旁,萤火虫飘得到处都是,忽闪忽闪的,像在跟我们打招呼。捉几只放进玻璃瓶,聚得多了,瓶里便荧荧发光,亮得喜人。玩累了,往父母的竹席上一靠,望着弯弯月牙,听着" 从前有座山 " 的故事,伴着晚风就沉入了梦乡。
生产队长这时也会来,挨个儿递上 "丰收牌" 香烟,说几段荤素搭配的段子,讲些公社大队的趣闻,布置完明天的活计,背着手踱一圈,才慢悠悠离去。
时光白驹过隙。离开家乡当兵、工作许多年后再回去,禾堂坪空旷寂寥,乘凉的盛景不再,只有风月依旧,顿时,一阵说不清道不明的怅然若失涌上心头。可走进村部,眼前又亮了:村民广场灯火辉煌,歌舞正酣,健身器材、文体设施样样齐全;村里新起的漂亮楼房、整齐的别墅和修葺一新的老宅,让人认不出;家家户户电视、电话、空调齐全,再不用摸黑过日子。现代化农业带着党的惠民政策,让土地结出更丰饶的果;村办企业的机器隆隆响,正是乡村振兴的节拍。
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 "调子"。往昔乘凉的余音还在心头萦绕,今日的热闹已亮得耀眼,而明天的精彩,早已在风里蓄势。跟着党的富民政策走,家乡的日子,正像那夏夜的萤火虫,越飞越亮。(作者:陶刚桥)
来源:祁东县融媒体中心
作者:陶刚桥
编辑:胡春雷
本文为祁东新闻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