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血痕映忠爱——忆曾祖父

来源: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祁东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:李永志 编辑:王琦 2025-08-18 17:55:01
—分享—

科技+服务双护航 烟叶变“黄金”助农增收.png

又是一年8月15日,日本投降的钟声仿佛穿越历史长河,仍在耳畔久久回荡。每逢此日,曾祖父的身影总从记忆深处走来,他用生命在家族年轮里刻下的印记,从未因岁月褪色。

曾祖父的一生,是一幅浸着乡土气的素墨画。老宅那棵椿树下,他捻着旱烟讲“忠爱”的模样,至今清晰如昨。“忠不是愚从,是心里装着家国大义。爱不是自私,是胸怀中藏着天下苍生。”这话像种子,埋进了后辈的心里。

他活得像块厚实的老青砖,质朴却有筋骨。天不亮就侍弄菜园,让每颗菜都透着精气神。夜灯下翻阅书籍,字里行间找道理。祠堂木牌上“勤俭”二字,是他亲手写的,自己长衫补丁叠补丁,却总把粮仓向穷苦邻里敞开。乡里人说他“对得起天地良心”,这七个字,比任何奖状都重。

然而,就是这样一位温和善良、与世无争的老人,却未能逃脱日军铁蹄的无情践踏。1944年,豫湘桂战役的烽火烧到祁东时,曾祖父本可随族人逃难,但他折返回家,要把地窖里预备分给乡亲的救命粮运出来。就这半步耽搁,成了永别。族人找到他时,老人倒在门槛上,十八个血洞在粗布短褂上洇开,仿佛是侵略者狰狞的爪痕。曾祖父的手心里,还攥着那串传家铜钥匙——那是他要守住老宅、守住乡亲希望的执念,即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,也未曾松开。

曾祖父走了,但他教的“忠”与“爱”,早已在家族里扎了根。二叔公是祁东早期党员,抗战时在乡下组织农会,秘密给游击队送情报,好几次差点被日军抓住,却从未退缩。远房伯公早年在黄埔军校任教,抗战时带领学生奔赴前线,在枪林弹雨中穿梭,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救下战友。解放后,他在石家庄装甲兵学院任教,“忠爱”二字在课堂上讲得掷地有声。

不光是家族里的人,那时的祁东,到处都是热血的身影。淞沪会战打响,村里青年背着布鞋揣着干粮,跟着部队走了,很多人再也没有回来,坟头草在异乡青了又黄。衡阳保卫战四十多个日夜,祁东的担架队踩着炮火往前冲,把伤员从死人堆里抢出来。十来岁的半大孩子,也敢猫着腰给守军送水送弹药,他们没读过多少书,却都记得曾祖父那辈人说的 “家没了,国没了,人就是飘萍”。

如今老宅的椿树还在,春天照样冒出新绿。祠堂木牌上的“勤俭” 二字,被岁月熏得愈发温润。曾祖父的故事,我们一辈辈往下讲,不是要记恨,是要记得:他身上的十八个血洞,是民族的伤疤,乡亲前赴后继的身影,是中国人不屈的脊梁。

这世间最珍贵的记忆,从来不是无痛的美好,而是带着血与泪的深刻警醒。它时刻提醒着我们,今日的和平,是无数像曾祖父这样的普通人,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。今日的家国,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“忠孝爱国、勤俭持家”的精神,将这份信念坚定不移地扛下去。

曾祖父,您看到了吗?如今的祁东,稻穗金黄,炊烟袅袅,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画卷。如今的中国,山河无恙,国泰民安,处处洋溢着繁荣与昌盛。您当年用生命守护的家,守护的国,我们替您守住了,而且会一直守护下去。

来源: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祁东县融媒体中心

作者:李永志

编辑:王琦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qdxw.com.cn/content/646942/52/15209369.html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祁东新闻网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