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东县融媒体中心7月12日讯(通讯员:陈腾倩 谷琳娜 姜艳群)盛夏时分,祁东县却因连片绽放的黄花菜更显生机盎然。9日上午,衡阳师范学院“星火筑梦”实践团的成员们走进祁东县黄花菜博物馆,探寻着一朵黄花菜如何撑起祁东乡村振兴大产业的秘密。
作为“中国黄花菜之乡”,祁东的黄花菜种植已有500多年历史,而博物馆就像一本立体的产业史:从最初散户零散种植、靠天吃饭,到如今形成“种植+加工+电商”的全产业链;从传统的日晒烘干,到智能化生产线实现“鲜菜4小时锁鲜”;从本地人餐桌上的家常菜,到通过跨境电商走向东南亚市场——玻璃展柜里陈列的脱水黄花菜、黄花菜酱、黄花菜保健品,正是产业升级的生动注脚。
“我的爷爷辈依靠种植黄花菜养家糊口,父亲辈开始把黄花菜销往全国各地,到我这一辈更希望把黄花菜推广出去,让更多人知道祁东的黄花菜。”黄花菜博物馆负责人、湖南新发食品公司总经理肖智雄谈及家族与黄花菜的渊源。这位出生于1991年的“黄花王子”,大学毕业后放弃城市工作机会,毅然回到家乡接手父亲的黄花菜事业。2016年,他做出一个大胆决定——投资500万元创建中国黄花菜博物馆。面对外界质疑,他坚信只有 “让黄花菜有文化溢价,农民收入才能水涨船高”。
在产业成果展区,一组数据格外引人注目:全县16万亩的黄花菜种植基地,带动8万多农户稳定增收,年产值突破20亿元,更让10余个贫困村借此实现了整村脱贫。“现在有了专业合作社,统一标准、统一品牌、统一销售,农户只管把黄花种好,不用愁销路。”肖智雄拿起一包印有“祁东黄花菜”地理标志的产品,语气中满是自豪。
走出博物馆,实践团成员深有感触:“这次参观让我们明白,乡村振兴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像祁东黄花菜这样,把特色产业做深做透,让一朵朵花扎根土地、联结市场、富裕乡亲。未来,我们也要把所学知识用到实处,为更多乡村的‘特色产业振兴路’贡献青春力量。”
从田间到展馆,从历史到当下,祁东黄花菜的故事,正是乡村振兴中“特色产业驱动”的鲜活样本。而这场博物馆里的实践课,也让衡师学子读懂了:乡村的振兴密码,就藏在对本土资源的深耕里,藏在一代代人“把小特产做成大产业”的坚持里。
来源:祁东县融媒体中心
作者:陈腾倩 谷琳娜 姜艳群
编辑:王琦
本文为祁东新闻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