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【大美祁东故事多】 | 陈荐:距我老家百米之遥的明朝“邻居”

来源:祁东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:刘源西 编辑:王琦 2022-11-25 16:06:38
—分享—

1.jpg▲立有陈荐石雕像的衡阳廉政文化雕塑园

图片

大美衡阳的七县市五区,可谓乡域风情万种,名地名产各异。单说地名,竟也是有趣有味,让人津津乐道。

比如衡南县的“市”特多,冠市、硫市、茶市、相市、茅市、柞市等等;又比如衡东县的“湾”特多,如石湾、南湾、集贤湾、堰湾、船湾、滩湾等等;再比如祁东县的“桥”特多,洪桥、金桥、步云桥、蒋家桥、马杜桥、新桥等等。如此这般,真可以算得上是“一地一品”“一品多名”之特色了。

但在祁东金桥镇,还有一座“桥”,唤名“咸菜桥”;桥头有一个村,叫做“咸菜塘”。或许这桥这村并不广为人知,但早年从这里走出一个人,却是大名鼎鼎——明代官至户部尚书的陈荐。如此说来,真可谓“桥是籍籍无名,人却赫赫有名”。

当然,陈荐官大,但却不是我要写这篇小文章的重点,重点是他并非以官“大”出的名,而是以官“清”闻的名。也就是说,陈荐是个中国历史上的大清官,被人们誉为“衡阳古代十大廉吏”之一。

还有一个重点就是,陈荐不仅是个大官、大清官,而且还曾是我老家的“邻居”——距离我老家仅有百米之遥。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,陈荐也算是我真真正正且引以为荣引以为耀的老乡了。

在我看来,咸菜塘这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地方,不仅属于陈荐的历史,也是我割舍不断的儿时岁月。

2.jpg▲陈荐被后人尊为“衡阳古代十大廉吏”

图片

陈荐这个老乡,距离我们如今这个时代也确实久远了一些,掐指算来足有四百多年了。

在我刚记事时起,我的父亲甚至我的父亲的父亲,都会常常对我讲起陈荐大人的故事,说读书啊就要像陈荐大人那样,长大做一个被人们赞颂的人。

我的祖辈父辈文化水平不高,也或许他们也只是从前人的口口相传中听学来的,所以他们讲出来的故事也总是零零星星、断断续续的一些传说而已,没能给我一个关于陈荐大人全面且清晰的形象描述。

但尽管如此,他们却常常能说出一大堆古人古语,比如“学而优则仕”“世间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”“当官不为民做主,不如回家卖红薯”等等,总之就是教育我要向陈荐大人学习,向陈荐大人致敬!同时,他们还不止一次的告诉过我,陈荐大人小时候就生活成长在咸菜桥“庙嘴子”那儿,距我们家最多也就一百米的样子。

祖辈父辈这样的教育次数多了、时间久了,也就自然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向陈荐大人学习的种子。或许那时我真是少不更事,每次面对这般教育,我都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了,却不承想这一点头,竟缠绵了我整个人生。

尽管当时由于教育资源的贫乏,我并没有正儿八经读过关于陈荐大人先进事迹的书籍,也没有见过他高大俊朗的模样图片,但我想像中的陈荐大人清正廉明的形象,却深深地烙印进了我的脑海中。

不仅如此,在我童年时代,我还曾多次邀约小伙伴到咸菜桥头的“庙嘴子”去看过,看陈荐这么大的一个官年轻时住过的地方是否还存有什么印记,或是捡拾什么物件做个纪念,但遗憾的是,我们每次都是失望而归。

那个所谓的“庙嘴子”,其实就是我老家背靠的一座南北走向的小山岭的北面山脚处,状如一条鳄鱼的嘴巴,或又是曾在这里建过一座小庙,故就取名“庙嘴子”吧?我少时去探寻的那会儿,尚有几间破旧的土砖房子孤零零地立在“鳄鱼”那尖尖长长的嘴面上,至于是不是曾有座小庙在那儿,我那时到底不谙世事,也便不懂得去问过究竟。但没过几年,那几间破房子也在风雨侵蚀中坍倒了,此后便成了一片废墟。

后来,以及后来的后来,我走出了幼时生活的那片天地,关于陈荐大人曾经是我老家邻居的事,也便渐渐地淡出了我的记忆。但“陈荐”这个名字,却是再怎么天长地久、天远地远也怕是想忘也忘记不了的了......

3.jpg▲立于衡阳廉政文化雕塑园的陈荐石雕像

图片

再次开启我关于陈荐大人的思维记忆,是在四十余年后的2017年。

那年5月,也就在衡阳廉政文化雕塑园开园后不久的一个周末,我专程去参观了这个雕塑园,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,感觉这个园子廉政味很正、文化味很足、衡阳味很浓、教育味很鲜,于我而言算是大受教益。

而且,也是在这个园子,我收获了一份意外惊喜——在这里,我生平第一次见到了陈荐大人的雕塑,也是第一次全面读到关于他廉洁从政的权威性文字描述。

在雕塑园的一角,一面书写着“衡阳古代十大廉吏”字样的展区,是整个廉政文化雕塑园的重要组成部分,这里依次排列着衡阳古代十大杰出的清官廉吏,而排在第五尊的石头雕塑就是陈荐大人,旁边的石碑简介中,清清楚楚记载着“陈荐,祁东县人,(1545年—1632年)明代河漕总督。......”等字眼。说实话,读着那些文字,凝望着陈荐的雕塑,我的内心很是澎湃。

那一刻,我确实有点小激动。多年来,在我心目中犹如神一般存在的英雄的形象,此刻就矗立在我的眼前,该是怎样的一种幸运,又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!

也是在那一刻,我竟又有点小恍惚。这就是我幼年时,祖父及父亲常常念叨过的那位大清官,植根于我心灵中的那个大英雄,距我老家百米之遥的那个邻居吗?看着眼前的雕塑,似乎感觉又有点陌生,然而拜读着介绍性文字,一切却又是那么的真实与真切,甚至我突然倍感亲切!

此时此刻,我猛然感知 —— 或许有些爱与崇拜,嘴巴闭死了,眼睛却把它说了出来。

4.jpg▲历经四百年后,我与我的“邻居”陈荐同框

图片

记忆之窗一旦开启,历史的天空也便随之明朗开来。走进历史的纵深,关于陈荐大人的一切也便鲜活起来,我的那个曾经的邻居,或许原本就未曾走远。

据《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》记载,陈荐(1545年~1632年),男,字君庸,号楚石,明代湖广祁阳县咸菜塘(今属祁东县)人。陈荐幼时随当郡吏的父亲在公廨读书,学业日渐有成。1567年乡试中举,1571年登进士第,历任松江法官、监察御史、陕西及四川按察使云南巡抚,旋迁吏、刑、户部尚书,兼理河道漕运等职,为官50余年,以洁己奉公出名,以关心家乡百姓疾苦闻名;又因心底无私,光明磊落,寿至八十又七,实属高寿。

在有限的资料文献中,记录陈荐的文字并不多,但其廉明公正的小故事,以及清正廉洁的品格与高风亮节的人格,却令人心生敬意,犹如我拜谒其雕像时一般,让人仰而视之。

——为人刚正不阿。明朝宦官权力很大,朝廷大臣争相巴结,但陈荐却不买账,后来陈荐因工作失误被宦官借机为难,后得首辅张居正大力帮助才得以幸免。后来有一次,陈荐被委任钦差大臣巡视各地,张居正私下嘱咐他调查襄阳郑继子(因其得罪过张居正),并欲加害之。但陈荐巡视后却发现郑继子是个贤能之官,便不顾张居正曾有恩于自己,而是极力推荐郑继子并获重用。

——为官公正廉明。陈荐任松江法官时,辖内有两个致仕还乡的宰相因争势打官司,他谁也不偏袒,而是秉公而断,名声大振。而后任陕西按察使时,陕西因连年干旱颗粒无收,百姓身处水深火热。陈荐亲临一线组织救灾,并大胆上书朝庭请求捐献救济,得到应允而救活众多百姓。别人将河漕总督当成肥缺大发横财,而陈荐总摄河漕总督时,却洁己奉公从不谋求私利,深得百姓爱戴。

——为民冒死进谏。1577年,陈荐担任御史期间,听闻家乡祁阳原本没有缴纳漕粮的义务,却因“借粮事件”而摊上漕粮的任务后义愤填膺,便冒着被弹劾免官的风险,奋笔疾书《漕粮改折疏》呈奏皇上免去漕粮,并以“上有熊罴岭,下有溘浪滩。熊罴岭离天三尺三,人过要低头,马过要卸鞍。溘浪滩水急礁又多,鱼过要压扁,谷过要成壳”的民谚,最终打动朝廷,同意变漕粮为折银缴纳,漕运之苦始得解除,史称“疏请改折漕粮”。

陈荐为户部尚书时,家乡祁阳(现祁东)排山一地新设公文驿站,朝廷发文要求衡阳、祁阳两县各出送一定数量的公文人员和马匹,但衡阳县投机取巧,致使所有人员与马匹均有祁阳承担,祁阳不堪重负只得上诉,但各衙门都以“无可稽考”为由踢皮球,“祁人因此偏受重累”。陈荐得知这一情况之后,当即上疏奏请,说明原因,请求两县平均负担人员及驿马,最后获准,“祁阳百姓才免去额外负担”。这一事件史称“均平排山驿马”。

......

悠悠岁月,诉说当年好故事。我的明代“邻居”陈荐虽说早已作古,但他的廉洁故事却依旧传闻至今,依旧在深度影响着我们;他的故事虽然不轰烈,但却连通民心直抵人心,以至于让我每每想起,即又时时欣喜。

或许历史将永远铭记,四百多年前,那个从祁东咸菜桥走出来的青年才俊陈荐,自出道为官就自带光芒,一身胆气,满身正气,对人生所有的遭遇从此便无畏无惧!

做人如此,足矣!做官如此,足矣!!做事如此,亦足矣!!!

来源:祁东县融媒体中心

作者:刘源西

编辑:王琦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祁东新闻网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