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胡先贵:坚持理想只为给自己一个交代

来源:衡阳日报 作者:胡春雷 编辑:redcloud 2019-06-13 10:06:37
—分享—

       胡先贵把他曾获得的“撒网捕球赛”道具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摆在了记者面前。对于这个一无所有的64岁祁东人来说,这张证书,就是他拥有的一切。

       从2008年至今,为了推广“撒网捕球赛”项目,他往返奔波于北京、深圳、长沙等地,却徒劳无功。

       孤寂、焦虑、欲哭无泪的煎熬之中,当身边的人在城市打拼小有成就时,他却躲在小屋里夜以继日,埋头发明;.当身边的人都买房买车,他却要为推广路上的吃住问题而犯难。他坚守理想,期盼能化为现实。

      但他依然坚持,只为给自己一个交代。

耗尽全部精力和积蓄

       说起“撒网捕球赛”道具的发明要从2008年说起。胡先贵出生地祁东县金桥镇,湖塘众多,渔业发达,许多村民以打鱼为生。对于撒网捕鱼,他从小耳濡目染。“当地的撒网高手倍受追捧。”他认为,这项农活既锻炼了身体,又有满满的成就感。

       恰逢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,当看到奥运健儿参加各项体育比赛驰聘赛场奋力夺金时,他突发奇想,想将“撒网捕鱼”的农活“变身”为一项体育运动。

       偶然一次,喜欢读报的他不经意间阅读人民日报科技杂坛上的一篇评论文章《创新发明,你也行》,更加激发了他对体育发明的兴趣,也坚定了他创造发明的信心。

       而此时,胡先贵正在东莞一家外资企业当园艺工。因为有单独的宿舍和八小时工作制,才能让他有空闲思考和设计。

       为了防止比赛中存在的瑕疵和可作弊的漏洞、不公平、透明、比赛场地受限、不卫生、不适应大众参与等缺点,只有初中文化,在此之前对于体育毫无研究的胡先贵,通过几年来的摸索,在总结自行设计的两套比赛规则的基础上,九易其稿,反复对比校正,书写各种图案及假设画面,在各种论证总结中,初步创造发明了比赛专用网、网格标尺库、五角形撒网平台等比赛专用道具和场地,并为29个比赛小项制定了比赛规则。

       三年后,项目道具终于“出炉”。期间他历尽种种艰辛,攻克了30多个大大小小的难题,光是演算的数据就堆了整整一尺来高。胡先贵在设计制作上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,有时晚上想着想着倒在地上就睡着了。而家人的不支持令他几欲放弃。“这些年所有的积蓄都花在了项目上,不仅没有任何回报,还欠了一屁股债,妻子埋怨说我不务正业,儿女们也不赞成。”

为推广项目寄出200多份呼吁信

       在侄儿的家里,胡先贵将项目推广的呼吁信精炼成300余字,让侄儿打字用电子邮件的形式给国务院发了两封邮件。“为了推广,‘撒网捕球’项目,我从2008年至今已寄出200多份呼吁信了。早一个星期,我把呼吁信寄给了省市领导,还专程去了一趟长沙,前赴湖南电视台发呼吁信。”

       呼吁信字里行间写满了他近十年励志与煎熬的坎坷路。结尾处,他写下:希望“撒网捕球”项目,能在我国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上亮相,开花结果,并迅速传递到世界。

       然而大部分呼吁信都石沉大海,仅有小部分有回应。2016年,他在电视上看到“好记者讲好故事”的演讲节目,《扬州日报》的主任记者胡俭精彩生动的演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于是,他满怀希望地把呼吁信寄给了他。过了不多久,胡先贵收到了胡俭的来信。

       “在信中,胡记者鼓励我不要轻易放弃,坚持到底。”胡俭的来信犹如黑暗中的一线光明,激励着胡先贵鼓起勇气继续奔波在推广项目的道路上。

四处奔波穷窘到啃馒头,睡地道

        在推广路上,最令他难忘的推广经历,是去了国家体育总局和奥林匹克中心。“到北京推广,就去了两次。一次是2010年,我手写了一份论证报告随身携带,送到国家体育总局后,得到工作人员的回音是:待研究后告知。”胡先贵说。    时隔五年后,他将国家颁发的专利证书和一个7平方的项目效果图再次送到国家体育总局和奥林匹克中心。国家体育总局的一位领导建议他需上下联动,个人力量有限,要有团队运作和永不放弃的精神。

       在奥林匹克中心展览过程中,项目得到了很多体育爱好者的认可。他记得,当时引起不少记者争相拍照,其中还有几名体育爱好者直夸他的项目“接地气,富有创新意识。

       北京推广项目的三天三夜,却让他饱受孤独。每天他用小推车推着20多斤重的网具和喷绘广告图四处奔波,推广时进行表演,面对路人怪异的眼神和不解的指指点点。为了省钱,他晚上就露宿在北京西客站的地下通道里,每天以馒头充饥渴了就到车站灌水喝。可是,项目推广的结果依然是“研究后再回复”。

       “后来,我又乘车去了长沙,到湖南省体育局推广这个项目。但工作人员答复我一定要经国家立项,省局没有权利立项,只能往上级单位汇报。”胡先贵只好返回。

坚守理想期盼得到扶持

       推广之路虽然无比艰难,但令他欣慰的是,他的“撒网捕球”项目得到了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和鼓励,也有县、市采访报道的内容发贴在腾讯官方网站视频上。2014年国家颁发的“撒网捕球道具”实用新型发明证书和媒体的报道支持,让胡先贵看到了一丝希望。

       他曾想过找合作单位来生产“撒网捕球”道具,但因商家无法预测市场效益而成为泡影。“去年,我跟衡阳一家健身器材体育用品公司洽谈过合作的事,我答应对方,可以无偿转让专利让其生产制作,但生产‘撒网捕鱼’道具需要10多万元,对方因为担心亏钱不敢生产。”胡先贵后又找过多家生产厂家合作,但都被厂方拒之门外。

       太多的拒绝让胡先贵感到从未有过的无助。妻子每次见他失败而归,都会埋怨他没出息。这些让他感觉痛苦。胡先贵说,社会太浮躁,自己也会浮躁,只有和他的项目在一起,他才感到安静。

       而每每动摇的时候,胡先贵总会想起自己的“撒网捕球”项目给别人和自己带来的感动。

       如今已64岁的胡先贵,仍然在项目推广道路上奔跑。“我会一直做下去,什么时候能盖棺定论,我什么时候才会罢休。”

来源:衡阳日报

作者:胡春雷

编辑:redcloud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祁东新闻网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