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宁良:执法严明的大明重臣

来源: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祁东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:李沛玲 编辑:祁小容 2022-01-11 10:58:41
—分享—

f4c113d2d083416d9f29e2cbc46d765a.jpeg

宁良(生卒具体年份不详),字元善,大约生于明代永乐年间,祁阳县金兰桥(今祁东县金桥镇)人。明正统十年(1445年)考取进士,提升为行人首,并升迁刑曹,晚年任广东按察使,浙江左、右布政使。宁良自幼聪颖好学,为人刚正不阿,为官清正廉洁,体察民情,执法公正严明,深受百姓和朝廷好评。

  少年聪慧   科考出身

  有关宁良的家世,据《祁阳县志》记载:“父嗣宗,洪武庚午(1390年)辟荐,历任上林司长官,抚绥有恩,边境怀之。”他的父亲宁嗣宗经地方官员举荐入朝做官,后守卫边疆,因有恩于边民,故死后还能被人记得。宁良家教甚严,且世代清廉。他少时就很聪慧,在当地以文出名,当时府、县官员对他都很欣赏。他有一首很有名的诗,写的是古永州八景之一的“烟江石燕”,这个景点现位于祁东县内。

石燕江头云暗时,几番风雨出乌衣。

双双仿佛沿林舞,对对依稀遍野飞。

自信生成由地脉,谁知隐见合天机。

还疑此物成虚幻,隐伏何人辨是非。

  明正统十年(1445年),宁良进士及第,那时他仅二十出头。科考入仕后,他先在行人司任职。行人司,是明代的一种官署名,掌传旨、册封等事。不久,因为工作出类拔萃,宁良又被升任为刑曹,实际上就是刑部负责刑法的官员。

  明太祖驱逐鞑虏,定鼎中原。后明成祖迁都北京,天子守国门。驱逐和防备的,无外乎漠北的蒙古。元顺帝逃回漠北,北元一分为二:瓦剌和鞑靼。瓦剌和鞑靼之间,互相争雄。到了正统年间,瓦剌逐步强大起来,并且时不时就南下侵扰明朝疆域。正统十四年(1449年),明英宗朱祁镇当时只有二十来岁,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经离世,正是自己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,看到北方鞑靼如此放肆,颇为恼恨。在当时总揽朝政的宦官王振的鼓动下,朱祁镇御驾亲征,却在土木堡遭遇惨败。当时,瓦剌大军追上明军,将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,水源被掐断,陷于死地,军心动荡。“当也先假意议和的时候,明军上当。也先趁明军不备,发动总攻,一举歼灭了明军。皇帝朱祁镇被俘,王振被樊忠杀死,英国公张辅、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战死。”历史上称之为“土木堡之变”。

  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后,明朝大臣于谦等立代宗朱祁钰为帝以御侮。次年,瓦剌部首领也先送回英宗。几年后,宦官曹吉祥、石亨扶英宗复位,挟嫌报复,大杀于谦等一派忠良。宁良对人说:“我等头颅可断,官守不可移,不能受权贵指使去干坏事。”他言行一致,坚持与宦官阉党作斗争,保全了不少忠良之士。

  关心民瘼   勤于政事

  宁良先后担任过广东按察使、浙江布政使(相当于现在的省长)。在浙江布政使任上,遇上风涝成灾,上书《救荒十策》,被皇帝采纳,使百姓受惠。明成化元年(1465年),浙江省贡院年久失修,右布政使宁良知悉后,即督促修缮完备,得到当地士绅的一致赞扬。明成化十二年(1476年),浙江布政使宁良在西湖孤山太乙宫(后改万寿寺)故址重建西湖书院,亦名孤山书院,内设书库,并捐赡田。因为年代久远,该书院现已圮毁。

  宁良在浙江任职多年,对杭州这座城市倾注了很深的感情。他曾说:“杭州之佳丽富美,大江之南无加焉。”杭州西湖的疏浚当属他的一大功劳。史籍中最早治理杭州西湖环境的记载始于唐代杭州刺史白居易。此后,苏东坡出任杭州知府时,“城内谷米、柴草因此昂贵”,居民生活十分困难,城市发展受到阻碍。苏东坡组织人力,对西湖加以疏浚,对杭州城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。

  明成化十一年(1475年),时为浙江布政使的宁良与按察副使杨瑄认为“西湖旧深广,能溉诸邑田至五十六万顷,今淤湮过半”。奏请朝廷疏浚拓深。“布政使宁良议于钱塘门,捅金门右,开九渠之为一河,以导湖水。镇守太监李义上其事,从之。”他在钱塘门左、涌金门右开水门引导湖水,钱塘门左、涌金门右,其间有九渠之一,宜因其旧迹,疏浚为河;构石为桥,以通湖水。外置一闸,时其启闭,以御横流,增强了杭州城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,老百姓深受其利。“(成化)十二年(1476年),涌金门北,创开水门,导西湖水,自柳州寺后入城,由曲阜桥达城河,门深四丈五尺,阔七尺,高九尺,置铁窗权障隔内外,门内外各为桥,上并阔一丈,下阔视水门而高则减二尺,外桥下又为板闸,以防暴益。”弘治十八年(1505年)杨孟瑛出任杭州知府,又对西湖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疏浚。此后,“正德十六年(1521年)秋,至嘉靖元年(1522年)春”“开城内外河”。在经过宁良等一代代为政者的一系列治理之后,明代杭州西湖得到了很好的疏浚,杭州城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内水系。

  慧眼识珠   执法严厉

要能分辨玉石,就必须了解玉和石的区别;要能识别人才,就要有一双慧眼。拥有慧眼的人就必须有宽广的心胸和广博的学识。宁良就是一个善于识人的官员。他在任浙江布政使的时候,有一次,到浙江诸生中去考察,了解到谢于乔和王华才学非凡,便把他们选拔为并列第一。此后,谢、王两人相继登魁,人们无不佩服宁良识人的才能。

  谢于乔先中状元;王华亦于成化十七年(1481年)中状元。谢于乔是明代著名诗人,他与明朝中叶的重臣、文学家、书法家、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李东阳交情颇深。

  而王华则更不简单,他的名气虽然不大,但他的儿子远远超过了他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他的儿子就是明代的大哲学家、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。王华,字德辉,号实庵,晚号海日翁,因年轻时在余姚龙泉山中刻苦攻读,人称龙山先生。明绍兴府(今浙江省宁波市)余姚县人,成化十七年(1481年)辛丑科中状元,授翰林院修撰,官至翰林院学士,正德年间南京礼部尚书。

  关于王华的人品,在《王阳明传》中有这样的记载,大约是1465年,20岁的王华受浙江布政使宁良的邀请,到湖南省祁阳县给宁良的儿子当老师,住在一个叫梅庄的地方。当地一个大富豪非常仰慕王华的品貌和才学,就把他请到自己的家里做客。一天晚上,已经喝得半醉的王华正准备上床歇息,一个容颜秀丽的女子突然出现在房间里。王华猛然一惊,酒醒了一半。只听那女子说道:“先生别慌,我是主人的小妾。因我家主人身体有疾,一直生不出孩子,他见先生品貌才华均佳,所以想向先生借种续后。先生如不信,可看这扇面上的字。”王华半信半疑地拿着扇子一看,果见上面是主人亲笔写的一行字:“欲借人间种。”王华看罢,略一沉思,便在扇面上加了一行字:“恐惊天上神。”然后,他将扇子退给了那位美妾,并毅然决然地将其请出了房间。

  宁良“为官清正,振纲扬纪,均赋节役,崇尚俭朴,力戒一切浮夸之风,为时人所称颂。”他在广东按察使任上表现尤为突出。按察使主要任务就是赴各府、县巡察,考核吏治,主管一个省的刑法之事。当时的广东地区很不太平,宁良首先就拿不法的官吏下手。位于广东潮汕地区,民风剽悍,他们的宗族意识强烈,抱团取暖,却又常常漠视法纪,是帮派文化的重灾地。有些当地官员勾结地方富豪,把持着地方的生杀大权,为非作歹,性格残暴,势力很大,甚至不把当地知府、知县放在眼里。他们手中不仅掌握着财富,甚至还训练有成百的打手家丁。他们作恶多端,当地百姓怨声载道,告到了省城。

宁良立即调动大队人马,采取霹雳手段,顶住各方压力,将他们尽数逮捕关押起来,甚至连当时的朝廷有人说情,他也置之不理。与此同时,他把作恶的几位当地官员及富豪首恶数十人押往京城治罪,又发布号令让当地百姓检举揭发,凡自首者,可从轻或不予处罚。他的一系列举措施行后,广东潮汕一带的奸恶势力便无处藏身。在他任内,当地的民风也得到好转。从此,他执法严厉的声名便传扬开来,很多顶风违纪的官员对他都很畏惧。因此,他也得到了朝廷的肯定和褒扬。


来源: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祁东县融媒体中心

作者:李沛玲

编辑:祁小容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qdxw.com.cn/content/2022/01/11/10730999.html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祁东新闻网首页